在关东街长山社区服务中心的一张办公桌上,堆了厚厚一沓调解记录,封页已被翻得微微卷边。这叠资料的主人,是居民和同事口中专治各种“疑难杂症”的社区调解员熊胜芳,大家亲切称她为“熊姐”。
熊胜芳(中)正在调解案例
长山社区成立于2012年6月,下辖5个商业小区,常住人口约3.1万人,人口密集、结构复杂、居民诉求多元。熊胜芳今年54岁,是长山社区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区干事,她13年里处理了近600起纠纷,调解成功率超90%。
从居民家中的漏水现场,到邻里争执的楼道里,再到家庭矛盾的调解室中,总能看到熊胜芳的身影。同事陈莎佩服她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激情:“有熊姐在,我们就觉得啥事都能解决。”
“调解不能仅凭经验,要重证据、懂专业”
别看如今是“金牌调解员”,刚接触这份工作时,熊胜芳常常不知道从何处入手。
在2013年遇到的一例家庭纠纷中,由于熊胜芳缺乏应对此类激烈冲突的技巧,未能有效引导双方沟通、梳理矛盾核心,最终调解以失败告终。
这次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自身不足,也激起了她不服输的劲头。“既然做就要做好,不能让居民的事儿晾着。”熊胜芳边学边做,遇到房屋漏水,便学习房屋结构知识;怕懂法不到位,就把《民法典》里跟老百姓相关的条款琢磨透;她还到处请教老调解员,把好用的调解法子记满了好几本笔记。
每次调解完,熊胜芳都会做好案例总结
在一起房屋渗水纠纷中,业主以为是楼上漏水,熊胜芳却请来老师傅“会诊”,最终发现是冷凝水管未做保温导致。“不是所有水渍都是漏水,调解不能凭经验,要重证据、懂专业。”她说。
社区一位84岁老人长期住在大女儿家,其他子女未尽赡养义务却想分财产,几家人闹得不可开交。熊胜芳搬出《民法典》相关条例,指出弟弟妹妹的诉求在法律上站不住脚。几次沟通后,虽未完全和解,但双方的争执停止了。社区还协助老人录制视频、签署协议,避免了日后纠纷。熊胜芳说:“你要是不懂法,说话就没底气。居民问你两句就被问住了,还怎么调解?”
为了做好调解工作,熊胜芳办公桌上常年摆放着各类法律参考资料
如今,熊胜芳已从“门外汉”修炼成“老师傅”,根据三类高频纠纷总结出一套长山社区的专属方案:噪音扰民用“排查+共情+长效”三步法;房屋漏水靠“定损+确权+落地”三方联动;家庭矛盾则用“疏导+联动+保障”温情调解,效率和效果显著提升。
“大家都住得舒心,我就觉得值”
在社区下辖小区恒大华府,业主马波家中墙面因楼上漏水长期发霉,与邻居多次协商无果后,一次与熊胜芳的偶遇,让事情有了转机。
“我看到他们在做安全检查,就跟熊姐说了这事,当天她就带人上门来看了。”通过社区协调和律师介入,明确责任归属后,最终楼上赔偿2000元并重新做了防水。马波说:“现在问题解决了,和楼上的邻居也没有撕破脸,我们一家人都非常感谢她。”
陈莎介绍,平时生活中,居民与居民、居民与物业之间常常有纠纷,而熊胜芳往往是那个破局者。“熊姐总是站在双方立场,没有偏倚,耐心倾听,再找共识。”
一户居民因白蚁问题与物业发生矛盾。熊胜芳带队沟通,居民十分信任和欢迎。她多方协调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最终促成物业承诺聘请第三方彻底消杀,居民也同意了该方案,有效缓解了对立情绪。
居民对熊胜芳的这种信任,源于她13年如一日的坚持。无论是晚上九点上门听噪音,还是周末早上八点半加班处理纠纷,她总是随叫随到、及时响应。熊胜芳说:“社区工作者,本来就应该为大家服务。别人找到我,是对我的信任。能把矛盾化解掉,大家都住得舒心,我就觉得值。”
从武汉地图外的2厘米,到建设中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,200余万人从全球四面八方而来,投身世界光谷建设。一个个扎根于此、默默耕耘的普通身影,构成了光谷这片创新热土最坚实的基底,他们或许平凡,却从未停止追寻属于自己的那束光。
为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和“干部素质提升年”工作,弘扬“三大精神”,讲好“大思政课”,东湖高新区已启动“世界光谷·追光者”主题宣传宣讲活动,将推出一批在普通岗位闪耀时代风采的先进典型,集中展现新时代奋进、向上的光谷人群像,为支点建设凝聚光谷精神共识。
欢迎您通过邮箱OVCInt@163.com,或在“中国光谷”微信号留言,为我们推荐更多身边“追光者”的故事,让我们一起发现光,记录光,传递光,汇聚光。
请输入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