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日22时40分,东湖高新区九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,安静得能听见老人们的呼吸声,服务中心负责人张鑫俯身查看床上85岁的于奶奶的睡眠情况,悄悄拍下老人安睡的画面,发送到“于奶奶家属群”,配文:“奶奶睡得很安稳。”
出生于1999年的张鑫,是这家养老中心的“当家人”,服务的老人最大的96岁,最小的60岁,一共有50位。
这位对老人耐心十足的院长,四年前还是个容易急躁的姑娘。
“刚开始上班就懵了。”张鑫回忆,最初,她毕业就从护理员做起,当时她一个人至少负责照顾5位老人,要帮卧床老人翻身、擦身、喂饭,要带老人做早操,还要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喂药,陪认知障碍的老人聊天,一天工作12小时是常态。
最让她崩溃的是与老人的沟通。刚开始接触这份工作时,最难的,不是身体的累,而是学会与脾气各异的老人相处。“要收起自己的小脾气,得像哄孩子一样陪伴他们。”张鑫笑着说,“都是老小孩”。
工作不到一年,张鑫被破格提拔为院长助理。即便转做行政,她依然坚持每天去一线:帮老人喂饭、陪老人聊天、跟着护理员查房。“只有亲身体验,才知道护理员的难处,才清楚老人的需求。”张鑫说,这段经历让她从“会做事”变成了“懂做事”。今年5月1日,张鑫正式接过九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院长接力棒。
在九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入住的老人们情况各异:有完全自理的,也有卧床需要全护理的,更多是半自理状态——有的认知障碍但能走动,有的无法言语只能比画,有的行动不便需人搀扶。如何让不同需求的老人都住得舒心?张鑫的办法是“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位”,带领团队成员,用不同方式照顾着这群特殊的“老小孩”。
“张院长很细心、金点子也多,因为她以前做过不同岗位,很擅长针对不同老人情况,开发不同的项目。”同事叶红红告诉记者,张鑫根据老人不同特点,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:二楼多为认知障碍老人,就组织套圈等益智游戏;三楼有一定自理能力,安排剪纸等稍有挑战的项目;四楼能够自理,以陪伴聊天为主。“这些都是张院长带着我们一步步摸索出来的,把她的经验分享给我们。”叶红红说。
作为院长,张鑫住在养老院,24小时在岗。没有特殊情况,她每月只回家一次。“晚上10点到凌晨1点,我会‘突然袭击’查房。”张鑫说,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护理员敷衍了事,“有次我凌晨1点查房,发现有位老人偷偷玩手机。我就要特别提醒护理员注意晚上查房。”她总是全院最晚睡,也是最得早起的人。
为了让家属随时掌握老人的情况,养老院还给每位老人单独建了一个家属群,目前已有约100个家属群。每天,她和护理员会把老人的餐食、健康数据、活动照片、睡眠情况等发到群里,遇到老人身体不适,还会实时更新就医情况。
在张鑫的办公室里,墙上挂着五面锦旗。其中一面是今年6月,一对老夫妻送的——爷爷半自理,奶奶陪着入住,张鑫每天陪爷爷走路锻炼,帮奶奶拎水、买东西。奶奶感动地说:“小张就像孙女一样,在这里住得比家里还舒心。”
“辛苦多一点还是成就感多一点?”记者询问张鑫,面对这个问题,张鑫笑了笑:“都有。但看到老人开心的笑容,听到家属的一句认可,就觉得一切都值得。”
夜幕再次降临,张鑫拿着手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查房。走廊里,她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,轻轻推开一扇扇房门,像守护着一个个珍贵的梦。
从武汉地图外的2厘米,到建设中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,200余万人从全球四面八方而来,投身世界光谷建设。一个个扎根于此、默默耕耘的普通身影,构成了光谷这片创新热土最坚实的基底,他们或许平凡,却从未停止追寻属于自己的那束光。
为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和“干部素质提升年”工作,弘扬“三大精神”,讲好“大思政课”,东湖高新区已启动“世界光谷·追光者”主题宣传宣讲活动,将推出一批在普通岗位闪耀时代风采的先进典型,集中展现新时代奋进、向上的光谷人群像,为支点建设凝聚光谷精神共识。
欢迎您通过邮箱OVCInt@163.com,或在“中国光谷”微信号留言,为我们推荐更多身边“追光者”的故事,让我们一起发现光,记录光,传递光,汇聚光。
请输入验证码